目前分類:健康知識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整腸5習慣,人生變輕盈

 

2014-04

康健雜誌185期

作者:黃惠如

 

相關關鍵字:

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停清喉嚨,是病嗎?

 

2014-03

康健雜誌184期

作者:郭佳容

 

相關關鍵字:

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腹痛、嘔吐,當心可能是「腸扭結」

 

2014-02

康健雜誌183期

作者:李宜芸

 

相關關鍵字:

腹痛  腸扭結  腸子打結  腸套疊

 

腹痛、嘔吐,當心可能是「腸扭結」

圖片來源:康健雜誌

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麻煩自己搞定,過年不上急診有訣竅

 

2014-02

康健雜誌183期

作者:張靜慧

 

相關關鍵字:

腸胃炎  發燒  居家常備藥  中醫療法

小麻煩自己搞定,過年不上急診有訣竅

拉肚子、感冒、發燒,趕快上醫院?等一下,先做些事,自求多福。

 

【2月新刊】解放肩頸 年輕10歲!

 

生病的您需要忍著全身不適,在這個狹小的空間陪我們繼續奮鬥;最後一張病床已經 用完了,可能要用輪椅將就一下;排在後面的甲乙丙先生,大哥對不起前面病人病況危急還要請您再耐心稍等;抽血報告還要幾十分鐘才出來……」急診醫師洪子堯 在《急診室的黑色童話》中這樣描寫急診室。平時就已經如此繁忙,更何況是春節。

 

各醫院門診通常除夕到初三休診,這4天身體不舒服想看醫生只能去急診;初四、初五門診恢復後,也往往擠到爆。哪些狀況其實可以不用上醫院跟別人擠?哪些成藥可先準備好應急?

 

(一)腸胃不適、腸胃炎

年節時,大家常有「肚子永遠不會餓」的感覺,上一餐還沒消化,下一餐又來了,肚子老覺得脹脹的、消化不良,甚至拉肚子、噁心想吐,也可能吃到不新鮮的食物而上吐下瀉。

 

遇到腸胃拉警報,有效又不花錢的緩解方式就是禁食,建議可以視症狀嚴重度選擇下一餐不吃或吃些清淡的食物,「讓腸胃適度休息,但症狀嚴重時仍應就醫治療,」彰化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林益卿說。

 

中醫療法:

山楂、烏梅、荷葉各10克(3錢)煮來喝,可化積消食、減輕飽脹感。白蘿蔔湯也有助消化,但偏涼,不要多喝,並可加幾片薑中和。如有嘔吐,可煮薑湯來喝。

 

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內科主任李聰界建議用黃連治療腸胃炎,平時就可備好(顆粒狀成藥)。黃連性苦寒,可殺菌,可降低腸道發炎。

 

也可用穴位按摩讓自己舒服點。比如內關穴能消脹氣合谷穴可止吐及助消化

 

(二)一般感冒

台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陳正裕說,普通感冒如果症狀輕微,其實可以自我處理,多喝水、多休息就好。

 

「休息很重要,」台北慈濟醫院急診部主任楊久滕強調。有研究發現,有些人本來只是普通感冒,如果沒有好好休息、繼續硬撐,免疫力持續下降,續發其他細菌感染(如肺炎鏈球菌)的風險比較高。

 

如果實在不舒服,也可吃些成藥應急,減輕不適。有些民眾擔心成藥的效果比醫院開的藥差,「事實上不會。比如常見用來退燒、止痛的成藥普拿疼,其實跟門診處方藥物一樣,」陳正裕說。但如果服用成藥兩、三天後沒有好轉、持續高燒超過攝氏38.5度,還是該就醫。

 

台北市晏晟藥局藥師陳伶娥說,即使是成藥,也要依照指示的劑量服用,以免造成肝腎負擔。她曾親眼看到病人一口氣喝掉一瓶60cc的咳嗽藥,簡直傻眼。「應該分4次喝才對。」

 

中醫療法︰

李聰界說,感冒時可用紫蘇葉、薄荷、銀花、連翹各10克煮來喝,有發散、殺菌、清熱、解毒的效用,緩解感冒症狀。

 

想止咳,可煮白蘿蔔湯喝,正好冬季盛產。

梨汁也可止咳。將梨子切塊,電鍋內鍋不加水,外鍋加一碗水,將梨蒸出汁即可。

 

陳皮、紫蘇、白蘿蔔一起煮湯喝,可化痰。

 

(三)輕微發燒

「發燒→吃退燒藥」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反射動作,但新的觀念提醒你,這顆退燒藥先別吞。

 

「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發燒是最不需要處理的。因為它不是病,」陳伶娥說,發燒是人體生病的示警,表示免疫系統正常,「好比敵機來襲時空襲警報會響。」發燒的度數、形態與時間,可供醫師做診斷及治療疾病的參考,「不當的退燒反而會隱蔽病情,影響診斷。」

 

「如果是單純感冒症狀,發燒在38度以下,沒有其他潛在疾病,通常不需馬上吃退燒藥,」林益卿建議。

 

如果是孩童發燒, 可以從活動力及食欲判斷要不要給藥。「有些孩子發著燒還活蹦亂跳、食欲好,表示影響不大,其實不需要吃退燒藥,」陳伶娥說。她也認為,要不要吃退燒藥可以 看情況而定,比如體溫超過攝氏38度而孩子必須上課、上班族有要事不能請假,吃顆退燒藥暫時讓身體舒服點是恰當的。但如果可以請假,那麼在家多休息、多喝 水就好,不一定要吃藥。

 

但有些族群必須格外小心發燒,如慢性心肺疾病、糖尿病、癲癇、慢性貧血患者等,因為他們對發燒比較敏感,體溫一升高就可能出現併發症,建議就醫找出發燒的原因並治療。

 

發燒時還可以做什麼?

.溫水拭浴︰促進血液循環,幫助降溫。

 

如果是細菌、病毒等感染發炎反應引起的發燒,不建議用冰枕、散熱貼片,因為體溫可能散失太快,反而不舒服。

 

.刮痧:兩邊肩膀刮痧,可擴張血管、散熱、退燒。用陶製湯匙沾點水或油,在肩膀皮膚上刮出一點一點紅點(出痧),「不需要刮到瘀青、破皮,」李聰界提醒。且刮痧後要保暖,因為血管正張開著,很容易受寒。

 

.動一動︰李聰界建議,感冒如果沒有非常嚴重,還是可以輕微運動,不要一直窩在家裡或躺在床上,走走路、出出汗、散發熱能(中醫稱為「解表」),體溫自然下降,比較舒服。

 

(四)小外傷

春節大掃除、在廚房忙做菜,可能不小心刮傷、割傷;大人熱絡開講,有時沒顧到孩子、老人,他們可能跌倒擦傷。

 

如果是小傷口、沒被灰塵、沙子、木屑污染,可用清水或生理食鹽水沖一沖,再塗上優碘或抗生素藥膏就好,不要用雙氧水與紅藥水。但楊久滕提醒,如果傷口較大、被污染或塗藥後仍然紅腫、愈來愈痛、化膿,建議還是要就醫,用抗生素治療並打破傷風疫苗,以免變成蜂窩性組織炎或感染破傷風。

 

看更多,康健二月號特別企劃《這樣過年,不用掛急診》

本文另有PDF檔,閱讀需扣抵知識庫點數10點 ( 立即登入扣點 / 購買點數)

解放肩頸 年輕十歲

183期 解放肩頸 年輕十歲

購買

訂閱

 


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心!4種胸痛攸關生死

 

2014-01

康健雜誌182期

作者:李宜芸

 

相關關鍵字:

胸痛  心肌梗塞  主動脈剝離  肺栓塞  胃食道逆流  心臟病

 

小心!4種胸痛攸關生死

圖片來源:陳昱任

 

胸前悶痛、刺痛、像大象踩到的痛,不一定都是心臟出問題

「訂一年,送半年!」特價1,980!

 

曉婕每天都在辦公室加班到深夜。午夜,她在電腦前準備明天開會的報告時,突然感覺到胸悶,呼吸時伴隨著心臟處的刺痛,讓她好擔心是不是心臟出了問題,會不會過勞死?

 

*   *   *

陳先生是老菸槍,有高血壓、心絞痛病史。今天家族聚會時,突然胸痛倒地,全身冒冷汗,女兒趕緊塞了舌下含片在他嘴裡,緊急送醫,救回一命。

 

*   *   *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經歷過突然襲來的胸痛,多半會先擔心是不是心臟出了問題。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祕書長、台北榮總胸腔部呼吸生理科主任彭殿王說,討論胸痛前,要先了解胸廓哪些部位會出現疼痛?

 

由皮膚往內一層層看,胸廓有痛覺神經分布的有以下部位:

● 肌肉、骨骼

● 肺臟外層的肋膜

● 心臟、血管

● 食道

 

因此,胸痛可能是骨骼、肌肉拉傷出現的疼痛,也可能是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急症。

 

而民眾最擔心的心臟問題,並非引起胸痛的主因。以美國的統計為例,每年有600萬人因胸痛掛急診,是急診第二大主訴症狀,「但其中真正跟心臟有關的,大約只佔12~15%,八分之七的胸痛與心臟無關,」振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冠群說。

 

但怎麼知道自己的痛是不是心臟或肺臟出了問題?

 

小心!4種胸痛攸關生死

主訴胸痛是急診醫護人員的一大挑戰,必須短時間內在眾多胸痛的原因中,揪出奪去病人生命的死神。

 

1.急性心肌梗塞。 陳冠群表示,一般心肌梗塞的患者通常會感到胸前有強烈的壓迫感,「有如100公斤的東西壓在胸上」,甚至會轉移到左肩、下巴、手臂,可能伴隨喘、噁心感或冒冷汗。

 

但 是隨著年齡增長,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會愈來愈不明顯,特別是女性的症狀容易趨向不典型,更要小心。30歲以上的患者通常有劇烈胸痛;50歲以上常是喘、意 識改變、上肢疼痛、昏倒、全身無力;80歲以上則可能沒有胸痛,卻出現肚子痛、噁心、嘔吐的症狀,「對於年紀大的患者,急診醫學認為只要是腹部以上的疼 痛,都需要將心肌梗塞列入可能之一,」陳冠群提醒。

 

2.主動脈剝離。 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血管,從心臟出發,到頸部轉彎再往下延伸。血管內有很多分層,會因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胸部外傷、結締組織較為鬆散、吸毒等因 素,導致血管內壁破裂,血流衝進內層,到不了全身,就可能引起腦、下肢的壞死,「國外死亡率高達40%,能夠成功進開刀房甚至出開刀房的人只有八分之 一,」陳冠群說。

 

當主動脈剝離時,患者會感覺到胸前強烈的撕痛感,甚至痛感會延伸到後背部;有五分之一的人會因為血液到不了腦部而立刻昏倒,到不了上肢,也會量不到血壓與脈搏,須立刻急診。

 

3.肺栓塞。通 常是下肢出現血栓,血塊回流到肺臟,塞住了肺部血管導致肺栓塞。「雖然一般民眾不常聽到,但發生率比想像中高,有四成以為是心肌梗塞死亡的病人,解剖後才 發現是肺栓塞,」陳冠群警告,肺栓塞發病前沒有特殊症狀,在發生初期,因肺臟交換氣體受到影響,會出現喘的症狀,在後期才會出現肋膜胸痛感,有些可能有大 小腿紅、腫、熱、痛的症狀。

 

4.肺部急症。除了心血管的問題外,肺臟的急症也要小心。彭 殿王說,肺臟雖然沒有痛覺,不會直接以疼痛表現,但肺臟外圍的肋膜一旦受到肺部急症,如肺炎、氣胸、肋膜積液、結核性肋膜炎、膿胸、心包炎等等的刺激,都 會造成肋膜痛,容易在深呼吸、咳嗽、翻身時出現側胸有尖銳刺痛的狀況,通常會合併喘的症狀。

 

特別是瘦瘦高高的年輕人出現胸痛,排除撞擊等肌肉、骨骼的疼痛外,偶爾會有自發性氣胸的可能,彭殿王說。此時除了整個胸廓疼痛以外,也會伴隨著呼吸不順暢,嚴重可能造成肺葉塌陷,出現呼吸困難、甚至壓迫心臟血管,有致命的危險,也須盡速急診。

 

胸痛應掛急診的高危險群

 

陳冠群提醒,符合以下條件的人,一旦出現胸痛,很可能是心血管出了問題,必須立刻掛急診,與死神搶時間:

●男性40歲、女性50歲以上(若因切除卵巢早發停經,則要從40歲以上開始注意)

●直系親屬有心血管疾病

●抽菸

●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

●時常感到喘、胸悶的人

●馬凡氏症候群(Marfan syndrome):因先天結締組織較鬆散,可能在很年輕時候突發主動脈剝離。

 

3個讓你誤以為是心臟病的小麻煩

上述的急症看起來可怕,但受訪醫生都指出,中年以前的胸痛大多與心血管無關,例如:

 

1.肌肉或骨骼的拉傷、挫傷。「最常見的胸痛大部份跟肌肉、骨骼有關,」彭殿王說,若是年輕人來看胸痛,常要先考慮是不是撞到東西;再來則是要看睡覺、工作時有沒有姿勢的問題,或是不自覺拉扯到肌肉,引起疼痛。

 

「很多人緊張地來胸腔科、心臟科檢查,結果都正常,最後才發現是平常太習慣側某邊睡,經年累月壓迫造成疼痛,」彭殿王說,若換個姿勢就可以緩解疼痛,多半不需要太過擔心。

 

有些患者覺得吸氣、咳嗽特別痛,主要是因為肋骨在吸氣時擴張,就有可能拉扯、刺激到肌肉、骨頭受傷處或是摩擦到肋膜發炎的地方,吐氣時因骨頭、肌肉放鬆後,不再刺激受傷處就不會產生疼痛。

 

陳冠群指出,這類型的疼痛通常可以精確指出一個痛點,甚至摸到會痛,多是偏向肌肉、骨骼方面的問題,較不會是心臟阻塞缺氧性的疼痛。

 

有這類胸痛困擾的人,平時可多做些擴胸運動,改變睡覺姿勢,讓胸部的肌肉、骨骼放鬆。

 

2.胃食道逆流。腸胃道的不適也可能引起胸痛,比例還不低。「其中最常見的是胃食道逆流,胃酸湧上讓食道發炎了,疼痛的範圍集中在上腹接近胸骨下緣,」彭殿王說。

 

一般形容胃食道逆流為「火燒心」,當胸骨後疼痛或心口灼熱時,要考慮可能是食道與胃的交接處賁門異常放鬆或不正常打開,造成胃酸逆流刺激到食道。若確診是胃食道逆流,則應諮詢腸胃科醫師。以下方法,也可減輕胃食道逆流:

 

●少吃會加重胃食道逆流的食物,如油脂類、甜食、薄荷、菸、酒。

●吃完東西別立刻躺平,睡前更不要吃東西。

●睡覺時將上半身墊高15~20公分,不讓胃酸逆流。

●衣服不過緊,減少胃部壓力。

●減重。

 

3.憂慮、焦慮或自律神經失調。如果排除所有生理因素仍找不到原因,就有可能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彭殿王解釋,這類型的疼痛時常轉移,今天頭痛、明天胸痛,或是胃不太舒服,但真正原因就是焦慮引起的。

 

有些心臟二尖瓣脫垂的患者在面臨壓力、焦慮時,也會突然出現胸痛不適,女生發生率較高,「這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不一定是心臟痛,有可能是表淺的神經抽痛,」自律神經如果調控出了狀況,還可能發生頭暈、睡不著、視力模糊、噁心嘔吐、手腳發麻等問題,陳冠群解釋。

 

若胸痛多發生在壓力下,放鬆心情,去除掉焦慮來源,胸痛的問題會逐漸緩解;有時醫生看情況會給予 Beta阻斷劑或抗焦慮劑治療來幫助緩解緊張的情緒。

 

但彭殿王也建議,不管是什麼原因,只要胸痛持續無法緩解,還是需要看醫生找出胸痛原因。

 

延伸閱讀:《康健》159期「7大胃疾緩解對策」、172期「不吃藥,輕鬆調好自律神經」、174期「心臟二尖瓣脫垂是很嚴重的病嗎?」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本文另有PDF檔,閱讀需扣抵知識庫點數10點 ( 立即登入扣點 / 購買點數)

 

做對5件事,擊退腦疲勞

182期 做對5件事,擊退腦疲勞

購買

訂閱

 


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視力回復眼球操,真的有效?

 

2013-12

康健雜誌181期

作者:林慧淳

 

相關關鍵字:

翁林仲  眼球操  針孔墨鏡  視網膜剝離

 

視力回復眼球操,真的有效?

圖片來源:陳德信

 

轉轉眼球就能挽救老化、回復視力?還是另有什麼好方法?《康健》請專家教你。

 

《還我青春!從「眼睛」開始》康健最新刊,熱銷ing

訂《康健》好禮三選一!湯鍋、平底鍋、麵包機

 

訴求「每天3分鐘,拯救近視、散光、老花眼、飛蚊症、白內障、青光眼」的神奇眼球操從日本夯到台灣,佔據暢銷書排行榜,提倡者是美國醫學博士、日本視力訓練中心所長中川和宏,他認為人們視力差,所反映的是腦力也同時衰退,若僅仰賴眼鏡或隱形眼鏡矯正,長期下來會弱化眼睛的體質,甚至最終導致失明。他也以腳骨折為例,認為拐杖如同眼鏡一般,只是健康輔助器材,應回頭訓練自己拋棄這些工具,才能同時讓視力、腦力恢復年輕。

 

不動刀、不矯正,區區在家練習眼球轉動,真能有此神奇效果嗎?大安双眼明眼科診所院長王孟祺搖頭說:「實在太誇張了!如果眼疾這麼簡單就能解決,那全民都沒近視、老花了。」

 

他翻出研究佐證,2005年眼科權威期刊《小兒眼科斜視雜誌》的一篇研究系統性回顧眼球運動的效果,研究人員檢視43個相關研究,宣稱眼球運動可改善會聚、眼球肌肉運動問題、眼睛肌肉調節障礙、弱視、學習困難、發音困難、眼睛疲勞、近視、暈車、立體感、視野等問題,詳加分析後發現,只有在「立體感缺乏」和「會聚不足」的人身上,有一點改善,至於對其他療效的結論則是「no scientific evidence,就是沒有什麼效果,」他指著研究報告說。因此王孟祺認為,眼球運動或許有助緩解用眼過度的疲勞感,但對於提升視力或治療特殊眼疾則沒有作用,大眾不應期待過高。

消除疲勞是最大功效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翁林仲則認為,這些護眼動作看來神奇,其實多數是將眼科醫生用以檢查病人是否罹患眼疾的原理,運用在自我訓練方面,儘管不能做到消除眼疾、視力回復的作用,但他仍建議一般人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來做,仍有一定的護眼效果。

 

●原理一:遠近調節。就像照相機對焦一般,讓睫狀肌一下看遠一下看近。

動作:鬥雞眼訓練

做法:

1.舉起食指置於正前方,慢慢靠進鼻子,停在兩眼中央,讓眼睛做鬥雞眼動作,維持10~20秒不動。

2.食指慢慢遠離、再慢慢靠近,眼睛隨著食指的位置,一下變成鬥雞眼、一下回復正常,來回約10次。

 

說明:王孟祺指出,鬥雞眼是訓練內直肌和睫狀肌,因為眼睛看近的時候眼睛要會聚,同時睫狀肌會收縮、瞳孔變小,眼科通常用以矯正兒童外斜視問題。一般人可用鬥雞眼訓練來轉換睫狀肌的鬆緊度,太近距離的工作往往會使這些肌肉疲勞,反而要望遠來放鬆消除眼睛疲勞。初發性老花眼的人可以做看看,但是如果反而造成眼球的酸痛疲勞,則不宜太過勉強。

 

●原理二:眼球轉動。活動眼球附近較少用到的肌肉。

做法:

1.坐在椅子上,手臂伸直在前方畫大圓,在脖子不轉動的姿勢下,眼球跟隨指尖轉動,做2次後換左手畫圓,各做2~5次。

2.也可換畫三角形、四方形或星形,儘量讓眼球可以上下左右活動。

 

說明:翁林仲說,長期做同件事,例如閱讀或看電腦,眼球周圍的肌肉僅用到幾條,這個動作可讓平時少用的肌肉伸展開來。

 

●原理三:霧視放鬆。利用凸透鏡或高度數的老花眼鏡解除眼睛疲勞。

做法:眼睛疲勞時,將眼鏡或隱形眼鏡摘下來,換上高度數老花眼鏡,無目的地朝外看,這時眼前霧茫茫看不清楚是正常的,就是完全放鬆。(如果沒有老花眼鏡也沒關係,就完全放鬆,讓眼前感覺霧霧的、不清楚就好。)

 

說明:翁林仲解釋,凸透鏡的效果在眼科稱為霧視,類似點睫狀肌麻痺劑(俗稱散瞳劑)的作用,可以解除睫狀肌的痙攣收縮。

 

可配合眼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讓眼睛獲得完全的休息。

 

●原理四:針孔效應。影像聚焦在小孔中,讓人不必戴眼鏡也看得清楚。

做法:不須費力用眼時(例如洗澡、看電視、休閒時)戴著針孔墨鏡,眼睛不用刻意聚焦,外界影像也很清晰。

 

說明:翁林仲指出,戴上針孔墨鏡後,所有光線集中在最小的孔洞裡進入眼睛,在這個狀況下無論是近視、遠視、散光,都會覺得視力好很多。眼科診療時會以針孔效應來解除光學或屈光度引起的視力變化,在光學部份都完成聚焦之後就是病人的最大視力,如果從針孔中還是看不清楚,醫生就會判斷可能並非屈光的問題,這時就要另做檢查。

 

不過,新竹國泰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也痛批,坊間有業者販賣針孔墨鏡,誇大宣稱可以治療眼疾、回復視力,且價格不斐,「戴上去看得清楚,跟你隨便拿一張紙戳一個洞一樣,拿下來還是看不清楚,眼睛不會變好,不要被騙了。」

 

小心視網膜剝離風險

若以緩解眼睛疲勞的保健效果來說,翁林仲認為眼球操有些幫助,不過,有些族群轉動眼球時要特別留意。

 

王孟祺遇過一個中年女性求診,原因是做眼球操結果保養不成,反而弄到視網膜剝離,「有高度近視 或視網膜剝離風險的人,絕對不能快速轉動眼球,」他解釋,急速震動下,眼球裡的玻璃體轉動疾停時有慣性,會增加拉扯的力量,對於視網膜比較脆弱或本來就有 破洞的人來說,這股拉力太強的話,就會導致視網膜剝離的危機。

 

因此王孟祺建議,無論是轉動眼球或是看近看遠的訓練,都要「慢慢來」,速度放慢才能兼顧紓解疲勞和安全性。

 

當然,無論效果如何,眼球操的最大意義還是在於隨時提醒自己讓眼睛休息,調整生活步調,規律運動,才是養眼護腦的不二法門。

 

本文另有PDF檔,閱讀需扣抵知識庫點數10點 ( 立即登入扣點 / 購買點數)

還我青春 從眼睛開始

181期 還我青春 從眼睛開始

購買

訂閱

 

 

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頭爆痛!小心動脈瘤

 

2013-11

康健雜誌180期

作者:張靜慧

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解讀5大常見的健檢異常

 

2013-11

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小心過敏失控!10警訊,讓你保住一命

 

2013-10

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眼睛酸澀,腦就鈍!擊退「眼睛4害」

 

2012-05

康健雜誌162期

作者:黃惠如

眼睛酸澀,腦就鈍!擊退「眼睛4害」

 

這4個眼睛敵人和台灣人形影不離,躲也躲不掉,讓眼睛過勞,提早老化,眼睛疾病提前報到。

 

【1號敵人:智慧型手機】

當人們享受智慧型手機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在承受傷害。

 

陳瑩山發現,隨著智慧型手機日漸普及,產生了假性近視成人化以及老花眼年輕化兩大現象。

 

以往,假性近視只出現在兒童,成人視力已經趨於穩定,但眼科醫師們現在發現來看診的成年人近視的度數不對,點了散瞳劑之後,又回到原本的度數,表示假性近視也發生在成年人身上,後來一問才知道是智慧型手機的重度使用者。

 

另一個現象也是因為智慧型手機,以往是平均45歲以後老花眼才上身,現在許多人35歲上下就已經視茫茫了,國外的研究也發現,智慧型手機、平版電腦導致眼睛疲勞、頭痛與慢性疲勞。

 

原因一是晃動。柏克萊大學眼科教授班克(Martin S. Bank)相信,當眼睛盯住螢幕,瞬間調整距離,這叫做「視軸調焦(vergence-accommodation)」,會造成眼睛不適,研究發表在《視覺期刊(Journal of Vision)》。馬偕醫院眼科主治醫師王馨儀解釋,就如同拍照時鏡頭一直晃,要不停對焦,眼部肌肉要更用力,當然會造成眼睛疲勞。

 

原因二是近距離。同樣是立體聲,受試者看著遠距離的電影,並不會覺得不舒服;當立體聲就在眼前,便會覺得不舒服。

 

就是因為距離,當你用智慧型手機讀簡訊、what’s App或上網時,眼睛會更疲勞。若仔細觀察旁人,你會發現他們都把手機拿近。當人們靠近眼睛用手機,意味眼睛工作得更累,紐約州立大學驗光學院(SUNY State College of Optometry)羅森福爾德(Mark Rosenfield)教授認為。

 

研究受試者發現,當人們讀報(平面印刷的報紙)通常保持距離眼睛16吋(約40公分)的距離,但傳簡訊時,平均拿14吋(約35.5公分),有些人甚至拿到7吋(17.8公分)。

 

如果你已經戴隱形眼鏡,情況更糟。

 

陳瑩山醫師解釋,戴隱形眼鏡是為了看遠,現在用來看清智慧型手機上微小的字,造成眼睛酸麻、眼壓升高、慢性結膜炎、頭痛,甚至慢性疲勞。

 

「一大早眼睛就不舒服,」馬偕醫院眼科主治醫師王馨儀發現。過去眼睛疲勞常是用眼一天後,傍晚才出現,現在病人是抱怨一大早眼睛就不舒服,因為病人到辦公室前,往往在通勤途中已經用眼過度了。

 

王馨儀更擔心下一代,台灣近視年齡可能又大步向前。許多小娃兒兩三歲就已經接觸了智慧型手機與平版電腦。但幼兒眼睛水晶體在5歲才會發育完全。已有臨床眼科醫師對媒體表示,發現兩歲女娃天天玩iPhone,造成視力模糊,差點近視,也曾發現4歲兒童已經近視200度。

 

【2號敵人:壓力】

壓力會用各種方法傷害視力,從輕微的眼睛發紅、眼皮跳到視網膜病變都有。

 

慢性的壓力讓你的眼睛無法好好休息,眼睛發紅、脹痛,「眼睛脹到快掉出來,」剛從新竹馬偕調回台北的王馨儀醫師描述病人,原本以為眼壓過高,有青光眼的疑慮,其實是用眼疲勞而已。

 

眼皮跳,學名是眼瞼抽搐(eyelid twitching)其實也和壓力有關,會持續數小時甚至數天,通常不需治療,若超過一週,醫生有可能開立鎮定劑或用肉毒桿菌素治療。

 

壓力也可能導致血壓升高,中央視網膜動脈阻塞缺血,造成單眼突然發生無痛的視力減退或喪失,也就是眼中風。眼中風也會反覆發作,更是腦中風的預警。

 

中心性漿液性視網膜病變更好發在30~40歲的男性青壯年,那是因為在視網膜前有一層膜,稱為脈絡膜,兩層膜之間滲水,造成視力轉暗、變小,甚至變形,通常是單眼發生,嚴重影響近距離的用眼工作。眼睛突然看不清,妨礙衝刺事業的青壯年。

 

這拗口的疾病目前原因不明,有人認為與壓力有關。王馨儀醫師說,雖然八、九成病人在6個月內眼睛會自行吸收滲水而痊癒,但有少部份人會反覆發作,造成黃斑部永久性病變。

 

【3號敵人:陽光】

我們知道要幫皮膚防曬,其實眼睛也非常需要防曬。

 

短時間曝曬在太陽下,可能引起角膜炎,也就是角膜因陽光曝曬引起的發炎,就是一種「眼睛曬傷」,眼睛會模糊、痛、畏光、流淚。

 

長期的曝曬就很嚴重。發表在《眼科學檔案(The Archives of Ophthalmology)》的研究發現,青少年時期常曬太陽的人,到了30歲以後會增加兩倍罹患早期白內障的風險。

 

現在科學已經知道,陽光中只要少量的紫外線,所以就算是陰天也會,數年後就可能傷害視網膜,這充滿上百萬個感光細胞的地方,而且這種傷害是不可逆的。除了陽光,台灣還有一群年輕的黃斑部病變病人是因為工作中強光所致。

 

王馨儀醫師發現,許多光電業的從業人員本來就高度近視,加上在強光下又用眼過度,使黃斑部提早出現病變,最終會影響視力喪失。

 

另外,長期在陽光下工作或駕車,不少人四、五十歲就發生白內障病變,需要置換人工水晶體的地步。

 

【4號敵人:三高】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邱弘毅以全民健保資料庫分析視網膜相關眼疾發現,糖尿病患者罹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盛行率是一般人的40倍。

 

偏偏台灣人的糖尿病控制不佳,讓眼睛泡在糖水裡。國民健康局的追蹤調查發現,高達七成糖化血色素(糖尿病患血糖控制主要指標)未達7,控制不佳,如同水土保持不良,未來併發更多疾病。

 

由於肥胖人口增多,糖尿病發病也年輕化。過去罹病的高危險群是40~50歲,許多人比父母那代提前十年,30~40歲就罹病,提前發病造成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腎臟病等,都可能提前發生,影響人生黃金歲月。

 

也有愈來愈多證據證明,黃斑部病變和心血管疾病有關,也就是和高血壓、高膽固醇、高BMI,也就是和肥胖相關。

 

「最有可能的途徑是發炎反應,」澳洲威斯敏研究所(Westmead Millennium Institute)視覺中心王潔晶(Jie Jin Wang)博士認為,她將兩者相關性研究發表在《英格蘭眼科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除了糖尿病外,高血壓、高血脂也提高眼中風的風險。偏偏台灣400萬名高血壓患者中,有一半不知道自己高血壓;也有180萬人有高血脂問題。長期血管壁堆積並形成斑塊,使血管壁變厚、變硬或阻塞,發生在視網膜動脈,便是眼中風。

 

眼睛雖然只佔身體的一小部份,卻是人類探索世界的觸角,況且,終身學習的時代更需要眼睛接收萬千資訊。

 

4個敵人讓眼睛在三、四十、40歲就提前老化,若眼睛一老,大腦就跟著老,難以實現人生下半場的精彩。

 

擊退這4個眼睛新敵,保護辛苦的眼睛,早一天做,眼睛和大腦就晚一天變老。

 

延伸好讀:每天保養1分鐘,視力、腦力一起變年輕

眼睛酸澀,腦就鈍

162期 眼睛酸澀,腦就鈍

購買

訂閱

 


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