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難嗎?

 

2014-03

康健雜誌184期

作者:董延齡

 

相關關鍵字:

圖片來源:康健雜誌

 

近幾十年來,醫界頻頻喊出中西醫結合,但時至今日似乎沒人有能力來徹底評估中西醫結合成效如何,也不知怎樣去評估。

 

康健6期,加贈《驚人的澱粉減重法》,990元!

 

以往雖在醫學院裡或有學者著書大談中西醫結合,但結合來結合去,結合了近兩百年(自清代唐溶川的《中西醫匯通》起),迄今臨床上,中醫還是用中藥治病,西醫還是用西藥治病,沒什麼地方可以看得出中西醫已經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家人,或大家已經觀念的結合、互相尊重了。

 

依我淺見看來,因為中西醫的核心問題,尤其臨床診斷治療上,有難以消除的矛盾點,這就如同兩種宗教,目的都是勸人為善,教人做好人,都自稱自己信奉的是世上唯一的真主(神),但因兩種宗教產生的背景不同,所尊崇的對象不同、教義不同,很難使祂結合為一種宗教。

 

我認為中西醫的差異處如下:

 

1.產生背景不同

中醫的核心理論源自天人合一、陰陽五行、五運六氣,是長期觀察宇宙自然與人的相互關係,所推演出來的一套天、地、人的理論。

 

西醫則是從實驗室裡研究出來的一種學問,如1863年法國人巴斯德發明滅菌法,西方醫學一直循此方向前進,後來抗生素的發明使得細菌性疾病得到很大的治療。但對於黴菌性的病或病毒仍無有效的治療方式。

 

因此,人稱中醫是至廣大的宏觀醫學,西醫是盡精微的微觀醫學,原因在此。

 

2.診斷方法不同

中醫靠醫師的察知、聽知、感知、味覺、推理診病,也就是所謂的四診──望聞問切。

 

西醫有賴物理檢查、生化檢驗診病,找出病原體,不論外感的細菌、病毒或內發的腫瘤、血液、淋巴病變等,要找出一個或多個有形的型體來才算是真正有病。

 

3.治療方法不同

中醫用的多是天然植物或不具侵入性的推拿、按摩、點穴、導引、薰蒸、藥浴,即使廣為歐美醫療使用的針灸,雖為侵入性治療,但也講究循經取穴,非不得已,才採取以毒攻毒的辦法。即便如此也會顧及病人體質的寒、熱、虛、實,採用攻補兼施的方法,即所謂祛邪而不傷正。

 

西醫治病多以化學合成藥物,或利用儀器改變電的形勢及能量用之於人體(放療),或用外科手術切除病體,此三者都需要高度的科學技術,但也都是破壞性的治療。

 

4.處方思考邏輯不同

中醫處方講的是團隊精神,不論治什麼病,用什麼方、開什麼藥,都會先考慮患者的體質及病性(寒、熱、虛、實),一個處方就是一個為患者量身打造的「藥隊」,這也是中藥副作用較少的緣故。其實中藥不是沒有副作用,如果搞不清楚病性、分不清藥性,副作用很大。

 

西藥多是化學合成劑,藥性單純而性烈、收效快。

 

5.治療原則不同

中醫治療有法有方,法是治病的大原則、大方向;方是治病使用的處方、工具。譬如從台北到高雄,一定要向南走,至於搭高鐵、坐飛機、火車或汽車,甚至騎腳踏車都可以到達。向南走就是法,所搭乘的交通工具就是方。

 

西醫的方有三大類,藥物(包括化療)、放療、開刀,每類多達上千種,但好像沒聽到有什麼法的論述。

 

6.外科內治不同。

中醫對於很多外科疾病,常以內科治療,比如通氣活血的藥物及方劑用來治療組織變性、增生,包括纖維瘤、血管瘤、脂肪瘤、子宮肌瘤等。至於細菌性的腫瘤,或無菌性的化膿症,中醫清涼解毒的藥物及方劑更多。我個人的經驗,中醫對惡性腫瘤仍無突破性的良方。

 

西醫多用對抗療法割之而後快,可收暫時之效,但常聽病人訴說治療後遺留的痛苦。

 

7.中西醫偏重不同

其他如中醫重病因,西醫重病果;中醫重氣(能量、訊息)、西醫重質(物質、實證);中醫重視整體醫療、西醫針對器官治療……,種種差異,不勝枚舉。

 

我建議,現階段中西醫各自放棄本位主義,多多交流,相互學習,個人在自己的專業上,愛其所同(共同為人類的健康服務),敬其所異(因其原理不同,治病方法不同),在以仁愛為基礎的立足點上,共同為人類的健康長壽而努力,這才是病人之福。

 

(作者為國醫董延齡診所院長

 

吃澱粉 驚人的開心減肥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