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針:止痛效果好,隨身帶著走

 

2013-10

康健雜誌179期

作者:林貞岑

 

相關關鍵字:

 
耳針:止痛效果好,隨身帶著走

圖片來源:陳昱任

 

■原理:在歐洲,不少政商名流會利用耳針來紓解壓力,歐洲人偏愛耳針已長達五十多年。

 

「耳者,宗脈之聚也」,中醫典籍《靈樞‧口問》指出,耳朵是經脈匯集的地方,本來就有療效。老祖宗的智慧,在1958年由法國醫生諾吉葉(Paul Nogier)發揚光大。

 

諾吉葉醫師有次在市場碰到一位坐骨神經痛、本來應該要開刀,卻用針灸方式痊癒的病人,自此引發了研究興趣。

 

他發表論文及相關研究,把耳朵視為倒置的胎兒,類似生物全息論,共分為42個耳穴治療點,各自對應到不同的器官、部位,以耳針或耳珠貼在穴位上,便能達到療效。

 

現代醫學也證實了這種說法。耳朵有多條神經分布:如耳廓外緣的枕小神經、內緣的迷走神經、耳垂有耳大神經和耳顳神經等,耳朵確實較其他部位敏感,深諳大腦神經生理學的中醫師邱顯學表示。

 

■特色:安全、療效快速且持久,花費低,副作用少,對於立即止痛很有效

耳針運用廣泛,美國就曾用它來緩解退伍軍人斷腿後,截肢處疼痛不能止的殘(幻)肢症。

 

耳針效果迅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楊素卿,二十多年前已開始運用耳針,她指出現在的耳針多以非侵入性的耳珠(米粒大,可用植物種子或磁珠)取代,效果相當又不易感染、花費低(一次療程約100元以下)又簡便安全。

 

她歸結多年經驗說,耳針在治療頭痛、頭暈很有效,曾有高血壓病人頭痛欲裂,扎了耳 針立即緩解;過敏的人身上出紅疹子、發癢、發熱,扎耳針也能馬上消退,「解決急症和痛症很有效,」楊素卿從口袋抽出隨身攜帶的小排耳珠說,平常碰到病人或 朋友有發炎、胃痛、經痛、咽喉炎、牙周炎、關節痠痛時,隨時捻顆耳珠幫他貼在耳朵上,留三天,疼痛時再按壓一下就能止痛,方便又能少吃點止痛藥,沒有耳針 可能感染的風險,一般人較不害怕。

 

有次她去歐洲旅行,同團的證券業大老闆突然胃痛、臉色發白,楊素卿立刻拿出耳珠幫他貼上,大老闆的胃痛很快就好了。

 

另外耳針對於頸部僵硬、失眠的效果也不錯。

「主要是提高副交感神經作用,」邱顯學解釋,副交感神經興奮會讓血壓下降、心跳減緩,血管舒張,身心放鬆,因此對於其他如戒菸、減肥和焦慮也有幫助。

 

國外就有人使用耳針成功戒除毒癮,因為耳針能緩解戒斷過程產生的流口水、流眼淚等副作用,這些都和與副交感神經有關。


新近的研究發現,耳朵有迷走神經的分支,刺激它可能預防或改善老年失智症及巴金森症,因為這兩種病症都是迷走神經核病變所引起。


■專家建議:

1.耳針對於亞健康狀態,也就是一般沒大病但這裡不通、那裡昏沉的較有效,但對重病的人效果較差,因為針刺深度不足,陳玉昇說。

 

2.使用耳針時必須要消毒完全,因為耳朵的神經密集、血液循環差,很容易感染、化膿且不易痊癒,楊素卿通常會用75%藥用酒精及碘酒消毒三次,「寧可嚴密一點,以免感染,」而且要小心不要碰水;使用耳珠則無此困擾。

 

3.氣、血較虛的人不建議使用。如臉色蒼白、聲音小、四肢冰冷的人,暫時不要用耳針治療,以免刺激過度產生反效果,楊素卿建議。


4.糖尿病或末梢血循較差的人要小心使用,容易感染。

 

5.孕婦不宜用耳針或耳珠,因為耳穴的刺激會讓子宮收縮,習慣性流產的女性最好不要用。

 

6.心臟瓣膜閉鎖不全、狹心症及嚴重心臟病的人不宜採用耳針,刺激太強,容易暈針。


7.皮膚容易敏感的人,最好以耳珠取代耳針。


■記者體驗

當醫生把米粒大的耳珠壓入耳穴那瞬間,刺激很大,有強烈刺痛感,但之後覺得耳朵熱熱的,原本發脹的頭也不痛了,眼睛整個亮起來,人變得很有精神。耳珠之後擱在耳朵上好像耳環,沒什麼感覺,頭痛或疲累時再揉搓一下,精神又會好一點。


DIY耳穴按摩,緩解頭痛、失眠

楊素卿分享好用的耳穴按摩,你也可以自己試試看,別頭痛、睡不著就先忙著吞藥丸。


方法:

1.撕一條(約6公分長)的醫療用3M膠帶,以每1公分為單位,中間黏上一顆小米粒或綠豆。

2.剪下來逐顆貼在神門、肝、腦點三個穴位上,左、右耳各貼一次,

3.維持三天左右,經常按壓揉搓,可達到持續刺激效果。

 

本文另有PDF檔,閱讀需扣抵知識庫點數10點 ( 立即登入扣點 / 購買點數)

 

麵包風,瘋麵包 你吃對了嗎?

 

179期 麵包風,瘋麵包 你吃對了嗎?

購買

訂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